lnmp安装手册

本文主要是通过针对lnmp的环境搭建做一个系统性的总结,方便用时查找。

概述

最流行的web研发生态当属Linux+Nginx+Mysql+PHP了,此四者均开源免费,且社区活跃,是web开发的利器。俗话说,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lnmp架构是业务的基础,虽然在企业中环境都由运维部门接管,业务RD不需要为此操心,但业务运行在什么样的环境下,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,作为业务RD却又不得不去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。

此文主要以实际着手搭建一套lnmp环境为主线,介绍其中涉及到的技术点。包括php配置、php-fpm配置、nginx配置、mysql配置。以及这他们之间的关系。


准备工作

源码下载

  1. Linux: 本文是基于CentOS6.5
  2. Nginx: 1.13.4,下载地址:http://nginx.org/download/nginx-1.13.4.tar.gz
  3. Mysql: 5.6.37,下载地址:https://dev.mysql.com/get/Downloads/MySQL-5.6/mysql-5.6.37.tar.gz
  4. PHP: 5.5.38,下载地址:http://cn2.php.net/distributions/php-5.5.38.tar.gz

在/usr/local目录下创建我们的LNMP安装目录,我们这里定义为lnmp

mkdir -p /usr/local/lnmp/src
wget -P /usr/local/lnmp/src http://nginx.org/download/nginx-1.13.4.tar.gz
wget -P /usr/local/lnmp/src https://github.com/mysql/mysql-server/archive/mysql-5.6.37.tar.gz
wget -P /usr/local/lnmp/src http://cn2.php.net/distributions/php-5.5.38.tar.gz

为了方便知道我们安装的软件版本,故目录命名均采用软件名-三位版本号的形式:

mkdir /usr/local/lnmp/php-5.5.38
mkdir /usr/local/lnmp/mysql-5.6.37
mkdir /usr/local/lnmp/nginx-1.10.3

工具准备

本问所有的安装都是根据源码进行编译安装,需要使用到的工具有:

cmake

cmake是一款开源跨平台的编译工具,其包含编译构建、测试打包等一体的工具包。mysql5.5以上的版本都要通过cmake进行编译安装。

GCC(version >= 4.2.1)

作为RD应该都或多或少的了解过GCC(the GNU Compiler Collection),即GNU编译套件集合,是由 GNU 开发的编程语言编译器。它是以GPL许可证所发行的自由软件。其包括C、C++、Objective-C、Fortran、Java、Ada和Go语言的前端,也包括了这些语言的库(如libstdc++、libgcj等等)。这里给出官网地址: http://gcc.gnu.org/

make(version >= 3.75)

又叫GNU Make,此软件是GNU系列的编译软件。在linux下编译软件几乎是必不可少的。

mysql源码编译安装依赖 https://dev.mysql.com/doc/refman/5.6/en/source-installation.html


Nginx安装

编译安装

#解压源码文件
cd /usr/local/lnmp/src
tar -zxf nginx-1.13.4.tar.gz
cd nginx-1.13.4
​
#执行configure,指定安装目录为 /usr/local/lnmp/nginx-1.13.4
./configure --prefix=/usr/local/lnmp/nginx-1.13.4
make && make install#进入nginx安装目录,检测是否安装成功
cd /usr/local/lnmp/nginx-1.13.4
​
#执行下列命令,若出现错误,跟进错误进行修正
nginx -t 

软件配置

本文只介绍最简单的基本配置,主要是为了让环境能够正常跑起来

nginx.conf

#user  nobody;
worker_processes  1;
​
pid logs/nginx.pid;
​
events {
    worker_connections  1024;
}
​
http {
    include       mime.types;
    default_type  application/octet-stream;
    #日志格式
    log_format  main  '$remote_addr - $remote_user [$time_local] "$request" '
                      '$status $body_bytes_sent "$http_referer" '
                      '"$http_user_agent" "$http_x_forwarded_for"';
​
    sendfile        on;
    keepalive_timeout  65;#gzip  on;
    include vhost/*.conf;
}

vhost

一套lnmp环境下可能运行不止一个服务,一次我们在nginx的conf目录下创建vhost目录,用于存放虚拟主机。

server {
    listen       8000;
    server_name  localhost;
    access_log  logs/host.access.log  main;
​
    location / {
        root   /data0/www/htdocs/lnmp.com;
        index  index.php;
    }#error_page  404              /404.html;# redirect server error pages to the static page /50x.html
    error_page   500 502 503 504  /50x.html;# pass the PHP scripts to FastCGI server listening on 127.0.0.1:9000
    location ~ \.php$ {
        root           /data0/www/htdocs/lnmp.com;
        fastcgi_pass   127.0.0.1:9000;
        fastcgi_index  index.php;
        fastcgi_param  SCRIPT_FILENAME  $document_root$fastcgi_script_name;
        include        fastcgi_params;
    }
}

测试

检测安装是否成功,进入 /usr/local/lnmp/nginx-1.13.4/sbin目录,执行./nginx -t命令,若输出如下信息,则表示安装成功。

nginx: the configuration file /usr/local/lnmp/nginx-1.13.4/conf/nginx.conf syntax is ok nginx: configuration file /usr/local/lnmp/nginx-1.13.4/conf/nginx.conf test is successful

使用

nginx安装完成后,目录如下:

.
├── client_body_temp
├── conf //此目录为存放配置文件目录
│   └── vhost
├── fastcgi_temp
├── html //存放网站代码的目录,一般情况下,我们会有自己的网站目录,这里可以存放一些统一的4xx、5xx页面。
# ├── logs //默认存放nginx运行日志的地方
├── proxy_temp
├── sbin //此目录是存放执行命令的目录
├── scgi_temp
└── uwsgi_temp

sbin

这里我们先说sbin目录,其中只有一个文件nginx可执行文件,此文件用于管理nginx的启动、停止、重启。

nginx命令支持以下参数:

  • -v :显示版本号并退出
  • -V:显示版本号,同时显示编译时选项并退出
  • -t:测试配置文件,并退出
  • -T:测试配置文件,并将其输出,然后退出
  • -s signal:发送信号给nginx master,用于平滑停止,退出,平滑重启,重启。signal包括(stop|quit|reload|reopen)
  • -c:指定nginx的配置文件,默认为conf/nginx.conf
  • -g:设置配置文件之外的全局指令,用的比较少

nginx启动

使用默认的配置文件:

/usr/local/lnmp/nginx-1.13.4/sbin/nginx 

使用指定的配置文件:

/usr/local/lnmp/nginx-1.13.4/sbin/nginx -c /path/yourConfigFile

nginx停止

/usr/local/lnmp/nginx-1.13.4/sbin/nginx -s stop

对于nginx停止还可以使用kill命令

kill -QUIT 主进程pid 或 kill -QUIT `cat /path/pid` # 从容关闭
kill -TERM 主进程pid 或 kill -TERM `cat /path/pid` # 快速关闭
kill -INT 主进程pid 或 kill -INT `cat /path/pid`   # 快速关闭
pKill -9 主进程pid 或 pkill -9 `cat /path/pid`     # 强制关闭

nginx重启

/usr/local/lnmp/nginx-1.13.4/sbin/nginx -s reload

同理,重启也能使用kill命令

kill -USR2 `cat /path/pid`
# 如本文中的示例:
kill -USR2 `cat /usr/local/lnmp/nginx-1.13.4/logs/nginx.pid`

conf

nginx配置文件主要为nginx.conf,这里我们就来详细解读下其中的相关配置指令及含义。
nginx的强大都是靠配置文件来实现,nginx就是一个二进制文件,nginx读入一个配置文件nginx.conf(nginx.conf可能include包含若干子配置文件)来实现各种各样的功能。我们分段来介绍nginx.conf文件。

全局配置

worker_processes  1;
#error_log  logs/error.log;
#error_log  logs/error.log  notice;
#error_log  logs/error.log  info;
pid        logs/nginx.pid; 
events {
    worker_connections  1024;
}

这些是配置文件开始的默认行。通常的环境下,你不需要修改这些选项。这一部分有几个方面需要我们注意:

  • 所有以#号开的行是注释,nginx不会解析。默认的配置文件有许多说明解释的注释块
  • 指令是以一个变量名开头(例如,worker_processes或pid),然后包含一个参数(例如,1或 logs/nginx.pid)或者多个参数(例如,”logs/error.log notice”)
  • 所有指令以分号结尾
  • 某些指令,像上面的events可以包含多个子指令作为参数。这些子指令以花括号包围。
  • 虽然nginx不解析空白符(例如tab,空格,和换行符),但是良好的缩进能提高你维护长期运行配置文件的效率。良好的缩进使配置文件读起来更流畅,能让你很容易明白配置的策略,即使几个月前。

http段

官方定义如下:

Syntax: http { ... }
Default:    —
Context:    main

示例如下:

http {
    include       mime.types;
    default_type  application/octet-stream;
​
    log_format  main  '$remote_addr - $remote_user [$time_local] "$request" '
                      '$status $body_bytes_sent "$http_referer" '
                      '"$http_user_agent" "$http_x_forwarded_for"';#access_log  logs/access.log  main;
​
    sendfile        on;
    #tcp_nopush     on;#keepalive_timeout  0;
    keepalive_timeout  65;#gzip可以参考官方文档:http://nginx.org/en/docs/http/ngx_http_gzip_module.html
    gzip  on;
    gzip_min_length 1000;
    gzip_proxied    expired no-cache no-store private auth;
    gzip_types      text/plain application/xml;
    gzip_comp_level 1;
    include vhost/*.conf;
}

参考官方文档:http://nginx.org/en/docs/http/ngx_http_log_module.html#access_log

“http { }”块的开头像配置文件的开头一样都是标准配置不需要修改。这里我们需要把注意力放在这些元素上:

  • 这部分内容的开始”include”语句包含/usr/local/lnmp/nginx-1.13.4/conf/mime.types文件到nginx.conf文件include语句所在位置。include对ningx.conf文件的可读性和组织性很有用。
  • 不能过多使用include,如果太多递归地include文件会产生混乱,所以需要合理有限制地使用include来保证配置文件的清晰和可管理。
  • 你可以去掉log_format指令前的注释并修改这几行设置的变量为你想记录的信息。
  • gzip指令告诉nginx使用gzip压缩的方式来降低带宽使用和加快传输速度。如果想使用gzip压缩,需要添加如下配置到配置文件的gzip位置。
  • include vhost/*.conf;表示包含的虚拟主机配置,这将在下一段讲解。

server段

虚拟主机配置指令块为server,其包含与http指令块中,为了方面我们配置,我们将其独立出来,通过include指令将其包含进入http指令块中去。

Syntax: server { ... }
Default:    —
Context:    http

示例如下:

server {
    listen       9091;
    server_name  localhost;#charset koi8-r;
​
    access_log  logs/host.access.log  main;
​
    location / {
      root   /data0/www/htdocs/lnmp.com;
      index  index.php;
    }#error_page  404              /404.html;# redirect server error pages to the static page /50x.html
    #
    error_page   500 502 503 504  /50x.html;# proxy the PHP scripts to Apache listening on 127.0.0.1:80
    #
    #location ~ \.php$ {
    #    proxy_pass   http://127.0.0.1;
    #}# pass the PHP scripts to FastCGI server listening on 127.0.0.1:9000
    #
    location ~ \.php$ {
      root           /data0/www/htdocs/lnmp.com;
      fastcgi_pass   127.0.0.1:9000;
      fastcgi_index  index.php;
      fastcgi_param  SCRIPT_FILENAME  $document_root$fastcgi_script_name;
      include        fastcgi_params;
    }# deny access to .htaccess files, if Apache's document root
    # concurs with nginx's one
    #
    #location ~ /\.ht {
    #    deny  all;
    #}
}
  • listen:该配置用于设置nginx监听一个特定的hostname、ip或者端口的连接。默认监听80端口,以下配置都是允许的:

      listen     127.0.0.1:80;
      listen     localhost:80;
      listen     12.34.56.79:80;
    
  • server_name:该配置可以设置基于域名的虚拟主机,根据请求头中的内容,一个ip的服务器可以配置多个域名,以下配置都是允许的:

      server_name lnmp.com www.lnmp.com;
      server_name *.lnmp.com;
    

    多个域名之间以空格分隔,nginx允许一个虚拟主机有一个或多个名字,也可以使用通配符*来设置虚拟主机的名字

  • access_log:该配置用于配置虚拟主机的日志路径,以下配置均可以,不做赘述:

      access_log  logs/lnmp.access.log  main;
      access_log  /data0/www/logs/lnmp.access.log main;
      access_log  off;
    
  • location

      语法: location [ = | ~ | ~* | ^~ ] uri { ... }
       	 location @name { ... }
      默认: —
      运行上下文: server, location
    

    语法解释
    ~ 表示执行一个正则匹配,区分大小写
    ~* 表示执行一个正则匹配,不区分大小写
    ^~ ^~表示普通字符匹配,如果该选项匹配,只匹配该选项,不匹配别的选项,一般用来匹配目录
    = 进行普通字符精确匹配
    @ 定义一个命名的 location,使用在内部定向时,例如 error_page, try_files

    loaction分类

    1. 普通location:(无任何前缀的和=^~ @表示普通location)
    2. 正则location~ ~*前缀表示正则location)

    location匹配顺序
    正则location匹配让步普通location的严格精确匹配结果;但覆盖普通location的最大前缀匹配结果。具体点就是指:优先普通location匹配中的严格精确匹配,若没有命中严格精确匹配,则进行最长前缀匹配,若命中一个最长前缀匹配,则先暂时定为优先选择,接着进行正则匹配,若正则匹配命中,则使用正则匹配到的结果覆盖之前的最长前缀匹配结果。这里并不是所有的普通location都会进行后续的正则搜索匹配,若最长前缀匹配结果是^~=,则会组织后续的正则匹配,直接使用此结果。
    location物理位置
    对于location之间的配置顺序,普通location 与其无关,正则location与其有关的。
    更多nginx配置可以查看官方文档:http://nginx.org/en/docs/


mysql

编译安装

#添加mysql用户组
groupadd mysql
#添加mysql用户,且设置其组为mysql,同时设置其shell为空
useradd -r -g mysql -s /bin/false mysql
#进入源码目录
cd /usr/local/lnmp/src
#解压mysql压缩包
tar -zxf mysql-5.6.37.tar.gz
cd mysql-5.6.37
mkdir bld
cd bld
#编译的参数可以参考:http://dev.mysql.com/doc/refman/5.5/en/source-configuration-option s.html
cmake -DCMAKE_INSTALL_PREFIX=/usr/local/lnmp/mysql-5.6.37 ..
make && make install
chown -R mysql .
chgrp -R mysql .
#初始化数据库,此操作会在安装目录下同时生成my.cnf文件
scripts/mysql_install_db --user=mysql
​
#启动mysql
/usr/local/lnmp/mysql-5.6.37/bin/mysqld --user=mysql --explicit_defaults_for_timestamp
#停掉mysql
/usr/local/lnmp/mysql-5.6.37/bin/mysqladmin shutdown

配置

官方文档:http://dev.mysql.com/doc/refman/5.6/en/server-configuration-defaults.html

mysql启动时,需要加载my.cnf配置文件,加载查找路径为/etc/my.cnf>$basedir/my.cnf,本文的查找路径为/usr/local/lnmp/mysql-5.6.37/my.cnf,部分配置文件解读示例如下:

[client]
port = 3306
socket = /tmp/mysql.sock
[mysqld]
port = 3306
socket = /tmp/mysql.sock
basedir = /usr/local/lnmp/mysql-5.6.37
datadir = /usr/local/lnmp/mysql-5.6.37/data
pid-file = /usr/local/lnmp/mysql-5.6.37/data/mysql.pid
user = mysql
bind-address = 0.0.0.0
#表示是本机的序号为1,一般来讲就是master的意思
server-id = 1 
​
#skip-name-resolve
# 禁止MySQL对外部连接进行DNS解析,使用这一选项可以消除MySQL进行DNS解析的时间。但需要注意,如果开启该选项,
# 则所有远程主机连接授权都要使用IP地址方式,否则MySQL将无法正常处理连接请求
#skip-networking
back_log = 600
# MySQL能有的连接数量。当主要MySQL线程在一个很短时间内得到非常多的连接请求,这就起作用,
# 然后主线程花些时间(尽管很短)检查连接并且启动一个新线程。back_log值指出在MySQL暂时停止回答新请求之前的短时间内多少个请求可以被存在堆栈中。
# 如果期望在一个短时间内有很多连接,你需要增加它。也就是说,如果MySQL的连接数据达到max_connections时,新来的请求将会被存在堆栈中,
# 以等待某一连接释放资源,该堆栈的数量即back_log,如果等待连接的数量超过back_log,将不被授予连接资源。
# 另外,这值(back_log)限于您的操作系统对到来的TCP/IP连接的侦听队列的大小。
# 你的操作系统在这个队列大小上有它自己的限制(可以检查你的OS文档找出这个变量的最大值),试图设定back_log高于你的操作系统的限制将是无效的。
max_connections = 1000
# MySQL的最大连接数,如果服务器的并发连接请求量比较大,建议调高此值,以增加并行连接数量,当然这建立在机器能支撑的情况下,因为如果连接数越多,介于MySQL会为每个连接提供连接缓冲区,就会开销越多的内存,所以要适当调整该值,不能盲目提高设值。可以过'conn%'通配符查看当前状态的连接数量,以定夺该值的大小。
max_connect_errors = 6000
# 对于同一主机,如果有超出该参数值个数的中断错误连接,则该主机将被禁止连接。如需对该主机进行解禁,执行:FLUSH HOST。
open_files_limit = 65535
# MySQL打开的文件描述符限制,默认最小1024;当open_files_limit没有被配置的时候,比较max_connections*5和ulimit -n的值,哪个大用哪个,
# 当open_file_limit被配置的时候,比较open_files_limit和max_connections*5的值,哪个大用哪个。
table_open_cache = 128
# MySQL每打开一个表,都会读入一些数据到table_open_cache缓存中,当MySQL在这个缓存中找不到相应信息时,才会去磁盘上读取。默认值64
# 假定系统有200个并发连接,则需将此参数设置为200*N(N为每个连接所需的文件描述符数目);
# 当把table_open_cache设置为很大时,如果系统处理不了那么多文件描述符,那么就会出现客户端失效,连接不上
max_allowed_packet = 4M
# 接受的数据包大小;增加该变量的值十分安全,这是因为仅当需要时才会分配额外内存。例如,仅当你发出长查询或MySQLd必须返回大的结果行时MySQLd才会分配更多内存。
# 该变量之所以取较小默认值是一种预防措施,以捕获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错误信息包,并确保不会因偶然使用大的信息包而导致内存溢出。
binlog_cache_size = 1M
# 一个事务,在没有提交的时候,产生的日志,记录到Cache中;等到事务提交需要提交的时候,则把日志持久化到磁盘。默认binlog_cache_size大小32K
max_heap_table_size = 8M
# 定义了用户可以创建的内存表(memory table)的大小。这个值用来计算内存表的最大行数值。这个变量支持动态改变
tmp_table_size = 16M
# MySQL的heap(堆积)表缓冲大小。所有联合在一个DML指令内完成,并且大多数联合甚至可以不用临时表即可以完成。
# 大多数临时表是基于内存的(HEAP)表。具有大的记录长度的临时表 (所有列的长度的和)或包含BLOB列的表存储在硬盘上。
# 如果某个内部heap(堆积)表大小超过tmp_table_size,MySQL可以根据需要自动将内存中的heap表改为基于硬盘的MyISAM表。还可以通过设置tmp_table_size选项来增加临时表的大小。也就是说,如果调高该值,MySQL同时将增加heap表的大小,可达到提高联接查询速度的效果
read_buffer_size = 2M
# MySQL读入缓冲区大小。对表进行顺序扫描的请求将分配一个读入缓冲区,MySQL会为它分配一段内存缓冲区。read_buffer_size变量控制这一缓冲区的大小。
# 如果对表的顺序扫描请求非常频繁,并且你认为频繁扫描进行得太慢,可以通过增加该变量值以及内存缓冲区大小提高其性能
read_rnd_buffer_size = 8M
# MySQL的随机读缓冲区大小。当按任意顺序读取行时(例如,按照排序顺序),将分配一个随机读缓存区。进行排序查询时,
# MySQL会首先扫描一遍该缓冲,以避免磁盘搜索,提高查询速度,如果需要排序大量数据,可适当调高该值。但MySQL会为每个客户连接发放该缓冲空间,所以应尽量适当设置该值,以避免内存开销过大
sort_buffer_size = 8M
# MySQL执行排序使用的缓冲大小。如果想要增加ORDER BY的速度,首先看是否可以让MySQL使用索引而不是额外的排序阶段。
# 如果不能,可以尝试增加sort_buffer_size变量的大小
join_buffer_size = 8M
# 联合查询操作所能使用的缓冲区大小,和sort_buffer_size一样,该参数对应的分配内存也是每连接独享
thread_cache_size = 8
# 这个值(默认8)表示可以重新利用保存在缓存中线程的数量,当断开连接时如果缓存中还有空间,那么客户端的线程将被放到缓存中,
# 如果线程重新被请求,那么请求将从缓存中读取,如果缓存中是空的或者是新的请求,那么这个线程将被重新创建,如果有很多新的线程,
# 增加这个值可以改善系统性能.通过比较Connections和Threads_created状态的变量,可以看到这个变量的作用。(–>表示要调整的值)
# 根据物理内存设置规则如下:
# 1G  —> 8
# 2G  —> 16
# 3G  —> 32
# 大于3G  —> 64
query_cache_size = 8M
#MySQL的查询缓冲大小(从4.0.1开始,MySQL提供了查询缓冲机制)使用查询缓冲,MySQL将SELECT语句和查询结果存放在缓冲区中,
# 今后对于同样的SELECT语句(区分大小写),将直接从缓冲区中读取结果。根据MySQL用户手册,使用查询缓冲最多可以达到238%的效率。
# 通过检查状态值'Qcache_%',可以知道query_cache_size设置是否合理:如果Qcache_lowmem_prunes的值非常大,则表明经常出现缓冲不够的情况,
# 如果Qcache_hits的值也非常大,则表明查询缓冲使用非常频繁,此时需要增加缓冲大小;如果Qcache_hits的值不大,则表明你的查询重复率很低,
# 这种情况下使用查询缓冲反而会影响效率,那么可以考虑不用查询缓冲。此外,在SELECT语句中加入SQL_NO_CACHE可以明确表示不使用查询缓冲
query_cache_limit = 2M
#指定单个查询能够使用的缓冲区大小,默认1M
key_buffer_size = 4M
#指定用于索引的缓冲区大小,增加它可得到更好处理的索引(对所有读和多重写),到你能负担得起那样多。如果你使它太大,
# 系统将开始换页并且真的变慢了。对于内存在4GB左右的服务器该参数可设置为384M或512M。通过检查状态值Key_read_requests和Key_reads,
# 可以知道key_buffer_size设置是否合理。比例key_reads/key_read_requests应该尽可能的低,
# 至少是1:100,1:1000更好(上述状态值可以使用SHOW STATUS LIKE 'key_read%'获得)。注意:该参数值设置的过大反而会是服务器整体效率降低
ft_min_word_len = 4
# 分词词汇最小长度,默认4
transaction_isolation = REPEATABLE-READ
# MySQL支持4种事务隔离级别,他们分别是:
# READ-UNCOMMITTED, READ-COMMITTED, REPEATABLE-READ, SERIALIZABLE.
# 如没有指定,MySQL默认采用的是REPEATABLE-READ,ORACLE默认的是READ-COMMITTED
log_bin = mysql-bin
binlog_format = mixed
#超过30天的binlog删除
expire_logs_days = 30 
#错误日志路径
log_error = /usr/local/lnmp/mysql-5.6.37/data/mysql.err
slow_query_log = 1
#慢查询时间 超过1秒则为慢查询
long_query_time = 1 
slow_query_log_file = /usr/local/lnmp/mysql-5.6.37/data/mysql-slow.log
performance_schema = 0
explicit_defaults_for_timestamp
#不区分大小写
#lower_case_table_names = 1 
#MySQL选项以避免外部锁定。该选项默认开启
skip-external-locking 
#默认存储引擎
default-storage-engine = InnoDB 
innodb_file_per_table = 1
# InnoDB为独立表空间模式,每个数据库的每个表都会生成一个数据空间
# 独立表空间优点:
# 1.每个表都有自已独立的表空间。
# 2.每个表的数据和索引都会存在自已的表空间中。
# 3.可以实现单表在不同的数据库中移动。
# 4.空间可以回收(除drop table操作处,表空不能自已回收)
# 缺点:
# 单表增加过大,如超过100G
# 结论:
# 共享表空间在Insert操作上少有优势。其它都没独立表空间表现好。当启用独立表空间时,请合理调整:innodb_open_files
innodb_open_files = 500
# 限制Innodb能打开的表的数据,如果库里的表特别多的情况,请增加这个。这个值默认是300
innodb_buffer_pool_size = 64M
# InnoDB使用一个缓冲池来保存索引和原始数据, 不像MyISAM.
# 这里你设置越大,你在存取表里面数据时所需要的磁盘I/O越少.
# 在一个独立使用的数据库服务器上,你可以设置这个变量到服务器物理内存大小的80%
# 不要设置过大,否则,由于物理内存的竞争可能导致操作系统的换页颠簸.
# 注意在32位系统上你每个进程可能被限制在 2-3.5G 用户层面内存限制,
# 所以不要设置的太高.
innodb_write_io_threads = 4
innodb_read_io_threads = 4
# innodb使用后台线程处理数据页上的读写 I/O(输入输出)请求,根据你的 CPU 核数来更改,默认是4
# 注:这两个参数不支持动态改变,需要把该参数加入到my.cnf里,修改完后重启MySQL服务,允许值的范围从 1-64
innodb_thread_concurrency = 0
# 默认设置为 0,表示不限制并发数,这里推荐设置为0,更好去发挥CPU多核处理能力,提高并发量
innodb_purge_threads = 1
# InnoDB中的清除操作是一类定期回收无用数据的操作。在之前的几个版本中,清除操作是主线程的一部分,这意味着运行时它可能会堵塞其它的数据库操作。
# 从MySQL5.5.X版本开始,该操作运行于独立的线程中,并支持更多的并发数。用户可通过设置innodb_purge_threads配置参数来选择清除操作是否使用单
# 独线程,默认情况下参数设置为0(不使用单独线程),设置为 1 时表示使用单独的清除线程。建议为1
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= 2
# 0:如果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的值为0,log buffer每秒就会被刷写日志文件到磁盘,提交事务的时候不做任何操作(执行是由mysql的master thread线程来执行的。
# 主线程中每秒会将重做日志缓冲写入磁盘的重做日志文件(REDO LOG)中。不论事务是否已经提交)默认的日志文件是ib_logfile0,ib_logfile1
# 1:当设为默认值1的时候,每次提交事务的时候,都会将log buffer刷写到日志。
# 2:如果设为2,每次提交事务都会写日志,但并不会执行刷的操作。每秒定时会刷到日志文件。要注意的是,并不能保证100%每秒一定都会刷到磁盘,这要取决于进程的调度。
# 每次事务提交的时候将数据写入事务日志,而这里的写入仅是调用了文件系统的写入操作,而文件系统是有 缓存的,所以这个写入并不能保证数据已经写入到物理磁盘
# 默认值1是为了保证完整的ACID。当然,你可以将这个配置项设为1以外的值来换取更高的性能,但是在系统崩溃的时候,你将会丢失1秒的数据。
# 设为0的话,mysqld进程崩溃的时候,就会丢失最后1秒的事务。设为2,只有在操作系统崩溃或者断电的时候才会丢失最后1秒的数据。InnoDB在做恢复的时候会忽略这个值。
# 总结
# 设为1当然是最安全的,但性能页是最差的(相对其他两个参数而言,但不是不能接受)。如果对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要求不高,完全可以设为2,如果只最求性能,例如高并发写的日志服务器,设为0来获得更高性能
innodb_log_buffer_size = 2M
# 此参数确定些日志文件所用的内存大小,以M为单位。缓冲区更大能提高性能,但意外的故障将会丢失数据。MySQL开发人员建议设置为1-8M之间
innodb_log_file_size = 32M
# 此参数确定数据日志文件的大小,更大的设置可以提高性能,但也会增加恢复故障数据库所需的时间
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= 3
# 为提高性能,MySQL可以以循环方式将日志文件写到多个文件。推荐设置为3
innodb_max_dirty_pages_pct = 90
# innodb主线程刷新缓存池中的数据,使脏数据比例小于90%
innodb_lock_wait_timeout = 120 
# InnoDB事务在被回滚之前可以等待一个锁定的超时秒数。InnoDB在它自己的锁定表中自动检测事务死锁并且回滚事务。InnoDB用LOCK TABLES语句注意到锁定设置。默认值是50秒
bulk_insert_buffer_size = 8M
# 批量插入缓存大小, 这个参数是针对MyISAM存储引擎来说的。适用于在一次性插入100-1000+条记录时, 提高效率。默认值是8M。可以针对数据量的大小,翻倍增加。
myisam_sort_buffer_size = 8M
# MyISAM设置恢复表之时使用的缓冲区的尺寸,当在REPAIR TABLE或用CREATE INDEX创建索引或ALTER TABLE过程中排序 MyISAM索引分配的缓冲区
myisam_max_sort_file_size = 10G
# 如果临时文件会变得超过索引,不要使用快速排序索引方法来创建一个索引。注释:这个参数以字节的形式给出
myisam_repair_threads = 1
# 如果该值大于1,在Repair by sorting过程中并行创建MyISAM表索引(每个索引在自己的线程内) 
interactive_timeout = 28800
# 服务器关闭交互式连接前等待活动的秒数。交互式客户端定义为在mysql_real_connect()中使用CLIENT_INTERACTIVE选项的客户端。默认值:28800秒(8小时)
wait_timeout = 28800
# 服务器关闭非交互连接之前等待活动的秒数。在线程启动时,根据全局wait_timeout值或全局interactive_timeout值初始化会话wait_timeout值,
# 取决于客户端类型(由mysql_real_connect()的连接选项CLIENT_INTERACTIVE定义)。参数默认值:28800秒(8小时)
# MySQL服务器所支持的最大连接数是有上限的,因为每个连接的建立都会消耗内存,因此我们希望客户端在连接到MySQL Server处理完相应的操作后,
# 应该断开连接并释放占用的内存。如果你的MySQL Server有大量的闲置连接,他们不仅会白白消耗内存,而且如果连接一直在累加而不断开,
# 最终肯定会达到MySQL Server的连接上限数,这会报'too many connections'的错误。对于wait_timeout的值设定,应该根据系统的运行情况来判断。
# 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,可以通过show processlist命令查看当前系统的连接状态,如果发现有大量的sleep状态的连接进程,则说明该参数设置的过大,
# 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小些。要同时设置interactive_timeout和wait_timeout才会生效。
[mysqldump]
quick
#服务器发送和接受的最大包长度
max_allowed_packet = 16M 
[myisamchk]
key_buffer_size = 8M
sort_buffer_size = 8M
read_buffer = 4M
write_buffer = 4M

启动

mysql的启动方式主要有三种:

  1. mysqld_safe启动

     /usr/local/lnmp/mysql-5.6.37/bin/mysqld_safe --user=mysql
    
  2. mysqld启动

     /usr/local/lnmp/mysql-5.6.37/bin/mysqld --user=mysql --explicit_defaults_for_timestamp
    
  3. init.d启动:需要将 support-files/mysql.server拷贝到/etc/init.d/mysql.server

     cp support-files/mysql.server /etc/init.d/mysql.server  
     /etc/init.d/mysql.server [start|stop|restart|reload|force-reload|status]
    

PHP

编译安装

#解压源文件
cd /usr/local/lnmp/src
tar -zxf php-5.5.38.tar.gz
​
cd php-5.5.38
#配置编译选项(这里默认编译pdo,fpm,mysql模块,更多编译选项可以通过configure --help 查看)
./configure --prefix=/usr/local/lnmp/php-5.5.38 --enable-fpm --enable-mysqlnd --with-mysql --with-mysqli --with-pdo-mysql
​
make 
#make完成后,会提示进行make test,这一步可以不做,但是建议做一下
make test 
make install

配置

php的配置包括两个部分,一部分是fpm的配置,phpnginx的交互是采用fpm的方式进行的;另一部分是php.iniphp的全局配置。在php的源码中就有对应环境的配置,直接拷贝一份即可。本文简单罗列一些基本配置:

php.ini

[PHP]
; 输出缓存允许你甚 在输出正 内容之后发送 header(标头,包括cookies)    ; 或者在这 将指示设为 On  使得所有 件的输出缓存打开。
output_buffering = Off  
​
; 强制flush(刷新)让PHP 告诉输出层在每个输出块之后 动刷新 身数据,建议仅在debug过程中打开。
implicit_flush = Off  
​
; 每个脚本的最 执 时间, 按秒计
max_execution_time = 30 
​
; 个脚本最多可使的内存总大小(这里是8MB)
memory_limit = 1024 
​
[Date]
date.timezone =Asia/Shanghai
​
; E_ALL - 所有的错误和警告  
; E_ERROR - 致命性运 时错  
; E_WARNING - 运 时警告( 致命性错)  
; E_PARSE - 编译时解析错误  
; E_NOTICE - 运 时提醒
; error_reporting = E_ALL & ~E_NOTICE ; 显示所有的错误,除 提醒  
; error_reporting = E_COMPILE_ERROR|E_ERROR|E_CORE_ERROR ; 仅显示错 误 
; 显示所有的错误,除了提醒  
error_reporting = E_ALL & ~E_NOTICE 
; 显示出错误信息(作为输出的一部分)
display_errors = On
log_errors = Off
error_log = logs/error.log
default_mimetype = "text/html"
;default_charset = "iso-8859-1"
; 存放可加载的扩充库(模块)的 录
extension_dir = "./"
;extension=msql.so
; 这条指示告诉PHP是否声明argv和argc变量数 (注:这 argv为数组,argc为变量数)
register_argc_argv=On
​
; PHP将接受的POST数据最大大小。
post_max_size = 8M
​
; 是否允许HTTP方式文件上载
file_uploads = On 
; 存放用HTTP协议上载的文件的临时目录(在没指定时使用系统默认的)
upload_tmp_dir = /tmp
upload_max_filesize = 2M 
[Session]  
; 于保存/取回数据的控制方式   
session.save_handler = files
; 这是数据文件将保存的路径   
session.save_path = /tmp
; 是否使用cookies  
session.use_cookies = 1
session.name = PHPSESSID
; 在请求启动时初始化session
session.auto_start = 0 
; 为按秒记的cookie的保存时间,或为0时,直到浏览器被重启  
session.cookie_lifetime = 0 
; cookie的有效路径  
session.cookie_path = / 
; cookie的有效域
session.cookie_domain = 
; 于连接数据的控制器; php是PHP的标准控制器
session.serialize_handler = php 
; 每个会话初始化启东市启动gc的概率
session.gc_probability = 1 
; 在每次 session 初始化的时候开始的可能性。  
; 在这里数字所指的秒数后,保存的数据将被视为'碎片(garbage)'并由gc进程清理掉
session.gc_maxlifetime = 1440
; 设为{nocache,private,public},以决定HTTP的缓存的问题  
session.cache_limiter = nocache 
; 文档在n分钟后过时
session.cache_expire = 180 

php-fpm.conf

[global]
pid = run/php-fpm.pid
error_log = log/php-fpm.log
​
; Possible Values: alert, error, warning, notice, debug
log_level = notice
emergency_restart_interval = 0
process_control_timeout = 0
process.max = 128
;process.priority = -19; php-fpm运行模式,默认为后台运行
daemonize = yes
;rlimit_core = 0
​
; fpm使用的事件驱动模型,默认没有设置,进行自动选择
;events.mechanism = epoll
[www]
user = www
group = www
listen = 127.0.0.1:9000
;listen.backlog = 65535
​
; 设置允许链接的客户端IP,默认为任何
;listen.allowed_clients = 127.0.0.1
​
; 子进程控制模式,分为三种:
; static固定模式:子进程数一直等于pm.max_children
; dynamic动态模式:其子进程数量根据max_children、start_servers、min_spare_servers、max_spare_servers决定,但至少会有一个存在
; ondemand按需型:当请求来时才创建,最大存在数取决于max_children,process_idle_timeout指令表示空闲指定时间后退出
pm = dynamic
​
; 最大子进程数
pm.max_children = 5
​
; 启动时创建的子进程数,默认值为min_spare_servers + (max_spare_servers - min_spare_servers) / 2
pm.start_servers = 2
pm.min_spare_servers = 1
pm.max_spare_servers = 3
;pm.process_idle_timeout = 500
​
; 处理完多少个请求后重启
;pm.max_requests = 500
​
; 请求日志记录文件
;access.log = log/$pool.access.log
​
; 请求日志文件格式
;access.format = "%R - %u %t \"%m %r%Q%q\" %s %f %{mili}d %{kilo}M %C%%"; 慢日志
;slowlog = log/$pool.log.slow
​
;request_slowlog_timeout = 0
;request_terminate_timeout = 0
​
; 打开文件数,默认为系统上限
;rlimit_files = 1024